首页> 政务公开> 政策及政策解读> 政策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政策咨询

来源: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2-06-06
人工智能朗读: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第七次党代会决策部署,落实《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持续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优势,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增强发展动能,推动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基础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多年以来,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率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经济发展和创新实力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创新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但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均衡、单一产业比重过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不够等问题,亟须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领军企业集群、强化科技创新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未来产业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性力量,具有显著“先发优势”。深圳产业发展已具备较好基础,产业链相对完备,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等四个未来产业处于扩张期,已初具规模,5至10年内有望实现倍数级增长;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四个未来产业处于孕育期,规模较小,10至15年内有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坚力量。立足深圳实际,前瞻谋划、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推动我市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深度融合,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对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具有重大意义。

 二、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和“双改”示范重大历史机遇,以深化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进“四链”协同为主线,突出强主体、促融合、分梯度、聚空间,实施“未来产业引领”计划,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实现深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业服务等支撑,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前瞻布局,重点突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系统性跟踪前沿引领技术,找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优先发展、集中攻关,全力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优势聚焦,分类培育。聚焦现有产业特长和优势,结合产业发展成熟度,分产业分阶段培育,推动产业接续发展,有效衔接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引领,协同推进。强化创新功能区的产业引领带动作用,围绕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创新资源向未来产业集聚,实现“四链”协同发展,加快发展未来产业。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紧盯世界产业发展前沿,围绕未来产业发展周期,构建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不断增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互衔接、相互融合,培育若干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一)产业梯次接续发展。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等产业出现爆发性增长;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产业形成技术研发优势。梯次成长、接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二)产业竞争不断增强。产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取得若干个突破性科研成果,拓展若干个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和迭代示范工程,新增若干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三)产业空间持续优化。以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东部滨海国际生物谷、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深圳国家高新区为核心承载区,布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聚集一批科技型企业。

  (四)产业生态不断完善。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机构,构建小试中试平台、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产业服务体系,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拓展、产业集聚、人才汇聚、金融支撑的产业生态。

四、发展重点

  (一)5至10年内有望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等四个未来产业,强化前沿技术研究和技术应用,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壮大产业新增长点。合成生物产业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底层技术、定量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创制等。区块链产业重点发展底层平台技术、区块链+金融、区块链+智能制造、区块链+供应链等。细胞与基因产业重点发展细胞技术、基因技术、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生物育种技术等。空天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空天信息技术、先进遥感技术、导航定位技术、空天装备制造等。

  (二)10至15年内有望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四个未来产业,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产业发展集聚创新能量。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重点发展脑图谱技术、脑诊治技术、类脑智能等。深地深海产业重点发展深地矿产和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深海高端装备、深海智能感知、深海信息技术等。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产业重点发展可见光通信技术、光计算技术等。量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

 五、重点任务

  聚焦“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实施“强基”“突破”“加速”“融合”“汇聚”五大工程,推动创新资源向未来产业集聚,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深度融合。

  (一)基础研究强基工程。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发展趋势,大力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基础研究专项,重点开展产业需求导向的科学问题研究,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的交叉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源头供给,提升从“0到1”原始创新能力。聚焦未来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创新载体,打造未来产业策源地。

  (二)技术攻关突破工程。探索央地协同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项目,组织实施技术攻关专项,建立“企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新机制,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按照“理技融合、研用结合”,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产学研协同攻关和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攻关,建立“一产一策、一技一策、一企一策”工作机制。

  (三)成果产业化加速工程。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成立联合实验室,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和孵化器。聚焦未来产业,搭建一批应用场景,支持企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推广。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机制。建设全国性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推动成果评价、市场定价、技术交易等信息互联互通。举办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发现遴选一批颠覆性技术项目,开辟全新技术赛道。

  (四)科技金融融合工程。建立市科技研发资金与政府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金融资本的联动机制,支持科技项目成果加速产业化。依托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南方创投网投资联盟等机构,以企业融资及项目合作需求为导向,完善科技成果常态化路演机制,实现评估、咨询、融资等全链条对接,为未来产业高科技成果项目提供全方位、全流程专业咨询与融资服务。建立覆盖种子期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并购重组投资未来产业的基金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未来产业科技创新类项目。鼓励信贷机构根据未来产业研发投入特点,创新金融产品,支持企业采用“风险投资+知识产权+研发服务”模式,加快产品开发与应用。

  (五)创新人才汇聚工程。探索“学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学校+大型科研院所”“学校+龙头企业”,开展“新理科”“新工科”“新医科”建设,实施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专项,面向未来产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立人才跟踪培养机制,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加大青年科技奖奖励力度,实行提名制,激励和释放科研人才创造力和创新力。

六、空间布局

  坚持全市统筹、差异布局、协同发展,以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东部滨海国际生物谷、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和深圳国家高新区南山园区、坪山园区、宝安园区、龙岗园区、龙华园区作为未来产业“6+5”核心承载区,根据核心承载区资源禀赋与产业创新基础,优化整体布局,合理规划产业发展,提升未来产业发展能级。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加强统筹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领域和跨部门重大问题。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资源,完善市区协同、部门联动机制,明确推进举措,落实各项任务,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二)资金保障。围绕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整合优化科技计划体系,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市区联动配比、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共同支持的投入机制。

  (三)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优势,大力推进项目管理、经费使用、成果评价、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等全方位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四)跟踪监测。根据未来产业发展特点,建立一套科技创新体系、一张重点企业表、一份重点项目清单、一张创新资源分布表、一套政策金融工具包、一份战略咨询支撑机构清单“六个一”工作体系,做好未来产业动态监测、评估和调整。

信息来源:深圳科技创新委员会

分享到:
分享到:
Baidu
map